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25的博文

稍纵即逝的“数字公共领域”与万物皆可“内容化”

每当我试图搞明白为什么小红书这个平台总让我感到一丝怪异时,我意识到,它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它向我们展示了,如果“内容化”的逻辑彻底主宰了我们在网上互动和自我呈现的方式,互联网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说每个平台都有一种自己的“语言”,那么领英说的是职场“黑话”,而小红书说的就是“网红腔”。 换句话说,小红书将一种趋势以极端的形式放大了,而这正是如今大多数平台所鼓励的:将我们日常的存在、思想、情感和身份,通通转化为可供消费的“内容”。你不再像平常那样说话,而是像一个内容创作者一样表达:你的语言为算法优化,被精心包装,格式整齐,点缀着恰到好处的表情符号。 作为一个曾经在网上相当活跃的人——我们当然都会在网上立人设,有时也会考虑算法的偏好。但作为一个从2001年左右就开始混迹BBS论坛,2004年开始写博客,2005年用豆瓣,2008年上Twitter,2010年玩微博的“老网民”,我确实认为,如今这种“表演”背后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数字公共领域”与“关注”按钮的诞生 过去,可能是因为没有“关注”功能,BBS论坛并不被定义为“社交媒体”。你参与的是一个个基于话题的讨论,某些用户或许享有声望,但对话的焦点永远是帖子本身,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关注”功能的出现,这个被媒体研究者称为“技术赋能”(affordance)的设计,改变了一切。 焦点开始从“话题”转向“个人”;相对平等的思想交流,开始转向对可见度、个人身份和等级秩序的经营。 与旧式论坛不同,你开始拥有“观众”,哪怕是下意识地,你也会开始为你的观众而写作,并忍不住去 cultivating engagement(经营互动)。 尽管如此,早期的Twitter和微博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感觉像一个“公共领域”。我认为这种“公共性”在于,人们在数字世界的存在并不完全是工具性的。当时存在一种假设(无论多么有限或有缺陷),即在线、与他人一同思考这件事本身就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影响力或流量的手段。 也许你只是有一个想法,或读了些有趣的东西想听听别人的看法;你可以分享个人生活经历,而无需将其包装成一件“产品”;内容的发现似乎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完全被算法操控;思想本身似乎比个人简介更重要。 (顺便说一句,我和我先生就是20年前在大学的BBS论坛上认识的。有趣的是,虽然BBS不被视为社交媒体,但它所承载的“社交性”可能比今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