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Reading”的博文

胡兰成与张爱玲的中西文化立场

胡兰成和张爱玲对中西方文化及文明的观点和论述,是他们思想体系和文学实践的核心。胡兰成以其宏大的理论视野,系统性地批判了西方文明的局限性,并描绘了中国文明的复兴之路,而张爱玲则以其独特的感性和直觉,在文学作品和日常言行中展现了对中西文明的深刻体察和对中国文明特质的深刻认同。 胡兰成对西方文明的观点和批判 胡兰成认为,西方文明的核心是“无明”(ignorance),这导致其文明发展走向了彻底的物质化和“产国主义社会”。 物质化与精神萎缩:西方最终形成“产国主义社会”,其文学作者多为“小市民素质”,对自然与天下国家缺乏大智慧与情感。他们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和蛮族入侵开始,最终走向彻底的物质化。这种社会导致人的智慧与情感都被压灭,家庭与人际关系断绝,连言语能力都急遽退化。 个人主义与贫薄:西方文明以个人主义为基本情调,使其文学走向贫薄,缺乏中国人“胸襟润大,待人深至,亲热”的特质。个人主义者对朋友不肯尽言,这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识”的。 哲学与科学的局限:西方哲学侧重结论,缺乏新鲜的辩说过程。在“无”与“有”的根本问题上未能深入,只做了数学的学问化,无法攻入大自然的“所以然之故”。他们发明的数学与物理学虽由巴比伦袭取而来,却仍旧不知“无”。量子论只适用于微视世界,不能与宏视世界相通,导致他们的东西不美。 文学与艺术的贫乏:   缺乏“风景”:西洋文学没有人世的风景,不可以逍遥游,总是使人不安。他们的诗歌注重旋律,夸示感情与意义。 “隔”与闭锁性:西洋人有一种“隔”,难以接受多神观念,其神之外只有魔鬼和女巫,缺乏美感。基督教的闭锁性使其拒绝中国式建筑和季节习俗的影响。 艺术的负担:西方艺术往往带有“艺术的负担”,缺乏中国艺术的“游戏三昧”所带来的“跌宕自喜”。 主题狭窄:西洋文学的主题是恋爱,人世面幅狭。 “无明”的文学:近代西洋小市民文学由物理学条理章法、动物肉体感触和巫魇情绪构成,完全是无明。 无法对应大自然:西方社会不能对应大自然的“有无相生”。他们对自然界是“欲”,讲征服掠夺。他们最终会被大自然所除灭。 政治经济的无明:西洋的政治与经济亦是无明。产国主义社会与民主制度已不可能改革,并非究竟。 胡兰成对中国文明特质的强调 胡兰成认为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深刻的智慧,是“能对应大自然而创造”的文明。 “无”与“有”、“息”的核心地位:中国文明能“以色表现空,以物质表...

阅读笔记:《重访边城》

张爱玲的英文好不是没有来由的。爸爸做过天津铁路局英文秘书。姑妈留学英国,做过大光明戏院翻译。妈妈更厉害,三寸金莲留学欧洲,结交徐悲鸿,谈外国男友,做过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就连疾病缠身最不济的弟弟张子静,解放后也做过三十年的浦东中学英文教师。 几乎全家都是英文基因。当然这一切还得出身好,毕竟她爷爷最厉害,娶了李鸿章的大女儿。 但是我觉得张爱玲的英文听力也许并不是特别好。《重访边城》里提到她两次看电视没有听清楚的场景,一次是“最近在美国电视新闻上听见有个女人,姓什么‘门’没听清楚”(《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还有一次“最近美国电视上报导医学界又重新发现大笑有益健康。大笑一次延长寿命多少天,还是论年论月,我没听清楚”(《笑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张的英文写作,包括翻译,肯定是一流的。《少帅》、《雷峰塔》、《易经》以及海明威、欧文、爱默森的那些小说即是明证。 只可惜张跟错了人,又不愿意唱赞歌,最后不仅嫁了美国人,还入了美国籍。再好的才华,再好的作品,也抵不过历史这个势利眼。 袁世凯说,“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这张幼樵,说的就是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字幼樵)。 而张佩纶娶李鸿章的女儿是因为,张在兵败革职后才华遭李欣赏而被招为婿。 以下摘录一些我觉得比较有趣的章节或片段: ◆ 忆胡适之 适之先生讲起大陆,说“纯粹是军事征服。”我顿了顿没有回答,因为自从一九三几年起看书,就感到左派的压力,虽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但是我知道它的影响不止于像西方的左派只限一九三〇年代。 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 (此时大约是在1955年,张已经赴美定居。) ◆ 谈看书 郁达夫常用一个新名词:“三底门答尔”(sentimental),一般译为“感伤的”,不知道是否来自日本,我觉得不妥,太像“伤感的”,分不清楚。“温情”也不够概括。英文字典上又一解是“优雅的情感”,也就是冠冕堂皇、得体的情感。另一个解释是“感情丰富到令人作呕的程度”。近代沿用的习惯上似乎侧重这两个定义,含有一种暗示,这情感是文化的产物,不一定由衷,又往往加以夸张强调。不怪郁达夫只好音译,就连原文也难下定义,因为它是西方科学进步以来,...

读书报告:2019

读书犹如喝酒,都是为了制造幻觉,或者创造另一个世界。地铁是人类历史伟大的发明,今年的书80%都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读的。微信读书则是互联网时代新的读书利器,阅读社交化和页内弹幕让读书不再是一件孤独的事,我离Kindle和纸质书也越来越远。 1. ★★★★★ 野心時代 : 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 欧逸文 作为一本获过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大奖的中国题材,它并非像是很多人吐槽的「素材堆集、老生常谈、新闻拼贴、推特大礼包」那样简单(参看今日中文互联网的新闻现状),它可以说是一本充满敏感词的书,我把它形容为「非官方报道」版本中的当下中国。和《一九八四》类似,我觉得阅读它同样需要一定的政治或者时事敏感度。至于最后,欧逸文放弃大陆转而通过一家台湾出版社与中文读者见面,基本属于命中注定。在纽时中文网那篇《亲历中国的出版审查》里,欧说,「作为一名作家,我的原则就是尽我所能提供最真实的记录。」我想他做到了。 2. ★★★★★ 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一九八四》如果是写现在的话,《美丽新世界》更像是在写未来。 3. ★★★★★ 欧洲中世纪史 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 4. ★★★★★ 香港简史 高马可版本(404) 无论是殖民时代,还是特区时代,香港人都不曾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今天的危机是制度性危机,是系统性败坏。 5. ★★★★★ 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 「河流在哪里都一样,无论源头或出海口,在瀑布,在渡口,在湍流,在海洋,在山巅,四处都是一样的,对河流来说只有当下,没有过往的阴影,也没有未来的面纱。」 6. ★★★★★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美] 弗朗西斯•福山 一个国家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其最适合的体制并不是自由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不论是列宁主义的自由民主还是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自由经济与专制政治的混合体制。某些观察家把它称为“官僚专制国家”,或者我们可以称它为“市场导向的专制主义”。因此,在美国,民主制度近年来没有显示出强有力的经济职能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导向的专制主义国家集中了民主制度和共产主义二者的优点,他们既能够对其人民强制推行一种比较高度的社会纪律,又能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以鼓励发明和应用最现代的技术。 7. ★★★★ 重读八十年代 朱伟 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

《香港简史》与《香港第一课》笔记

在香港殖民時代的歷史裏,大部分時間都是中國有難,也就是説,香港往往接收大批從內地湧入的移民。 早期英國駐港衛戍部隊是以盧比付餉 ,在 1860年代前,盧比是香港廣泛使用的貨幣,在 1864年滙鹽銀行成立之前,大多數在香港和中國的西方銀行都是英印銀行的分行。 在 1970年代初以前 ,香港總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官員出任。 到了1960年代,香港警隊的組織仍是沿用傳統的殖民地模式,高級警察大多數是來自非洲 、馬來亞和巴勒斯坦的外籍資深警官,而低級警察則一般是華人。 中式小商店恰如其分地座落在以英圍皇室成員和官員命名的街道上,而英國法律、基督教和現代西方醫學則與各種中國事物並行不悖,包括傳統中醫、幾百間中國廟宇、眾多宗教節日和儀式,以及最現代化的西式建築和2005年開幕的新迪士尼樂園都採用寧可信其有的風水學説。 這裏的殖民統治絕不令宗主國難堪,相較於大多數獨立圍家,香港的經濟表現有過之而無不及。 殖民地大臣斯坦利勳爵(Lord Stanley)在1843年説,佔領香港「並非為了殖民,而是由於外交、商業和軍事目的」。 即使廣州當局命令香港華人抵抗「外夷」 ,英國首次佔領香港島時完全沒遇抵抗。 1877年一名來訪的英園人抱怨英團軍官虐待華人,「彷彿他們是極低等的動物」,歐籍人對待華裔人力車夫的態度往往十分惡劣粗魯,不把車資交到車夫手上,而是丟在地上,還常常對他們拳打腳踢。 歐亞混血兒「受到雙重猜疑,首先是因為他們擁有與眾不同的身份,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其實沒有真正的身份,既非此亦非彼,結果被視為不光明正大和投機取巧」。香港的英國人從不把種族通婚視為能促進和諧與穩定的良法。 在1880年代前,立法局議員幾乎全無華人。儘管這個基本憲政架構多年下來有一些小修小改,但在1980年代之前,並沒有經歷重大改變。 直至十九世纪末,政府和歐籍居民愈來愈認為香港華人大多數是罪犯 。香港的刑事司法制度創造專門針對華人的新罪名和懲罰 。 在早期香港的司法,殖民地官員常聲稱法律公正無偏,但事實卻是相反。法院往往先入為主,認定華人被告有罪。 1866 年頒佈的《維多利亞城戶口登記條例》,要求華人家庭和為歐籍人工作的華人僕役登記。1870年頒佈的《十四號條例》,要求所有維多利亞城華人在入夜後須提燈籠上街。1888 年頒佈的《管理華人條例》規定,除了舉行宗教儀式和逄年過節外,華人未經總督批准,不得舉行公眾集會...

读书笔记:《自由及其背叛》

如编者前言所述,50年前,本书收录了长达6小时的演讲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无线电台播出,引起了轰动。 时年43岁的以赛亚·伯林,他情感奔放的演讲风格、别具特色的嗓音、非凡的口才、对论题明显专注的程度、不为人知但马上就能扣人心弦的内容——这一切合在一起,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时至今日,当年的听众对此依然记忆犹新。 彼时的人们都带着期盼的心情打开收音机,沉浸到伯林的演讲中。而他的学生,约翰·巴罗写道:这些演讲“令我十分激动,每次播出,我都坐在地板上,一边听着身旁的收音机,一边做笔记”。 对我而言,这虽然只是一本伯林的入门书,而且薄到只用了六个小时我便读完,但即便如此,它又并非我一时半刻可以消化的,阅读可以囫囵吞枣,理解显然不行。我几乎不怎么读哲学书,所以在被“种草”了这本之后,以及开始阅读之前,已经开始急不可待地想要看看各个哲学大师哪个最合自己的口味。又或者说,这样的好奇心,完全来源于自己对于当下国家或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大到政策,小到现象,我确实期待可以从这本政治哲学类的书籍里找到来源或者答案。 现在我已经读完,在写这篇笔记的这一刻,我不得不说,自己并没有找到那个所谓的答案。即便是要我从这六位大师里找一个略合自己口味甚至不那么反感的,我也觉得困难。在之前的群组讨论中,有同学表示,可能你通篇看下来,只会略微赞同爱尔维修的观点。可是在我看爱尔维修的时候,当我读到“他自认为是政治学领域的牛顿”和他引述伏尔泰说“如果大众开始推理了,我们可就遇到麻烦了”以及“人民就是老牛,他们需要的是一副牛轭,一根赶牛棒和饲料”时,我的确感到愤怒而且失望,包括下面这样反智的言论: “应该怎样组织美好的新社会?当然它不能是一个民主社会,因为人们通常很愚蠢而且经常很邪恶,而且,我们都知道,要是我们被公共舆论所左右的话,我们很少能做成什么事,因为人们在黑暗中住得太久了,一旦突然出现在阳光下,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人类是被解放的奴隶,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他们必须得到受启蒙的领导人,受启蒙的人类社会的管理者的引导。” 它几乎和今天某些国家的宣传如出一辙。 但是,换个角度来讲,这些发明或者提出反智理论的大师又是聪明绝顶的不是么,当你看到卢梭对于文艺和科学、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批判,包括他的思想继承人尼采、D.H.劳伦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当你看到费希特宣扬“自律即自由”“反抗自然是愚蠢之举”的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