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Reading

阅读笔记:《重访边城》

张爱玲的英文好不是没有来由的。爸爸做过天津铁路局英文秘书。姑妈留学英国,做过大光明戏院翻译。妈妈更厉害,三寸金莲留学欧洲,结交徐悲鸿,谈外国男友,做过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就连疾病缠身最不济的弟弟张子静,解放后也做过三十年的浦东中学英文教师。 几乎全家都是英文基因。当然这一切还得出身好,毕竟她爷爷最厉害,娶了李鸿章的大女儿。 但是我觉得张爱玲的英文听力也许并不是特别好。《重访边城》里提到她两次看电视没有听清楚的场景,一次是“最近在美国电视新闻上听见有个女人,姓什么‘门’没听清楚”(《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还有一次“最近美国电视上报导医学界又重新发现大笑有益健康。大笑一次延长寿命多少天,还是论年论月,我没听清楚”(《笑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张的英文写作,包括翻译,肯定是一流的。《少帅》、《雷峰塔》、《易经》以及海明威、欧文、爱默森的那些小说即是明证。 只可惜张跟错了人,又不愿意唱赞歌,最后不仅嫁了美国人,还入了美国籍。再好的才华,再好的作品,也抵不过历史这个势利眼。 袁世凯说,“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这张幼樵,说的就是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字幼樵)。 而张佩纶娶李鸿章的女儿是因为,张在兵败革职后才华遭李欣赏而被招为婿。 以下摘录一些我觉得比较有趣的章节或片段: ◆ 忆胡适之 适之先生讲起大陆,说“纯粹是军事征服。”我顿了顿没有回答,因为自从一九三几年起看书,就感到左派的压力,虽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但是我知道它的影响不止于像西方的左派只限一九三〇年代。 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 (此时大约是在1955年,张已经赴美定居。) ◆ 谈看书 郁达夫常用一个新名词:“三底门答尔”(sentimental),一般译为“感伤的”,不知道是否来自日本,我觉得不妥,太像“伤感的”,分不清楚。“温情”也不够概括。英文字典上又一解是“优雅的情感”,也就是冠冕堂皇、得体的情感。另一个解释是“感情丰富到令人作呕的程度”。近代沿用的习惯上似乎侧重这两个定义,含有一种暗示,这情感是文化的产物,不一定由衷,又往往加以夸张强调。不怪郁达夫只好音译,就连原文也难下定义,因为它是西方科学进步以来,...

读书报告:2019

读书犹如喝酒,都是为了制造幻觉,或者创造另一个世界。地铁是人类历史伟大的发明,今年的书80%都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读的。微信读书则是互联网时代新的读书利器,阅读社交化和页内弹幕让读书不再是一件孤独的事,我离Kindle和纸质书也越来越远。 1. ★★★★★ 野心時代 : 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 欧逸文 作为一本获过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大奖的中国题材,它并非像是很多人吐槽的「素材堆集、老生常谈、新闻拼贴、推特大礼包」那样简单(参看今日中文互联网的新闻现状),它可以说是一本充满敏感词的书,我把它形容为「非官方报道」版本中的当下中国。和《一九八四》类似,我觉得阅读它同样需要一定的政治或者时事敏感度。至于最后,欧逸文放弃大陆转而通过一家台湾出版社与中文读者见面,基本属于命中注定。在纽时中文网那篇《亲历中国的出版审查》里,欧说,「作为一名作家,我的原则就是尽我所能提供最真实的记录。」我想他做到了。 2. ★★★★★ 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一九八四》如果是写现在的话,《美丽新世界》更像是在写未来。 3. ★★★★★ 欧洲中世纪史 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 4. ★★★★★ 香港简史 高马可版本(404) 无论是殖民时代,还是特区时代,香港人都不曾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今天的危机是制度性危机,是系统性败坏。 5. ★★★★★ 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 「河流在哪里都一样,无论源头或出海口,在瀑布,在渡口,在湍流,在海洋,在山巅,四处都是一样的,对河流来说只有当下,没有过往的阴影,也没有未来的面纱。」 6. ★★★★★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美] 弗朗西斯•福山 一个国家的首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其最适合的体制并不是自由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不论是列宁主义的自由民主还是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自由经济与专制政治的混合体制。某些观察家把它称为“官僚专制国家”,或者我们可以称它为“市场导向的专制主义”。因此,在美国,民主制度近年来没有显示出强有力的经济职能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导向的专制主义国家集中了民主制度和共产主义二者的优点,他们既能够对其人民强制推行一种比较高度的社会纪律,又能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以鼓励发明和应用最现代的技术。 7. ★★★★ 重读八十年代 朱伟 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

《香港简史》与《香港第一课》笔记

在香港殖民時代的歷史裏,大部分時間都是中國有難,也就是説,香港往往接收大批從內地湧入的移民。 早期英國駐港衛戍部隊是以盧比付餉 ,在 1860年代前,盧比是香港廣泛使用的貨幣,在 1864年滙鹽銀行成立之前,大多數在香港和中國的西方銀行都是英印銀行的分行。 在 1970年代初以前 ,香港總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官員出任。 到了1960年代,香港警隊的組織仍是沿用傳統的殖民地模式,高級警察大多數是來自非洲 、馬來亞和巴勒斯坦的外籍資深警官,而低級警察則一般是華人。 中式小商店恰如其分地座落在以英圍皇室成員和官員命名的街道上,而英國法律、基督教和現代西方醫學則與各種中國事物並行不悖,包括傳統中醫、幾百間中國廟宇、眾多宗教節日和儀式,以及最現代化的西式建築和2005年開幕的新迪士尼樂園都採用寧可信其有的風水學説。 這裏的殖民統治絕不令宗主國難堪,相較於大多數獨立圍家,香港的經濟表現有過之而無不及。 殖民地大臣斯坦利勳爵(Lord Stanley)在1843年説,佔領香港「並非為了殖民,而是由於外交、商業和軍事目的」。 即使廣州當局命令香港華人抵抗「外夷」 ,英國首次佔領香港島時完全沒遇抵抗。 1877年一名來訪的英園人抱怨英團軍官虐待華人,「彷彿他們是極低等的動物」,歐籍人對待華裔人力車夫的態度往往十分惡劣粗魯,不把車資交到車夫手上,而是丟在地上,還常常對他們拳打腳踢。 歐亞混血兒「受到雙重猜疑,首先是因為他們擁有與眾不同的身份,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其實沒有真正的身份,既非此亦非彼,結果被視為不光明正大和投機取巧」。香港的英國人從不把種族通婚視為能促進和諧與穩定的良法。 在1880年代前,立法局議員幾乎全無華人。儘管這個基本憲政架構多年下來有一些小修小改,但在1980年代之前,並沒有經歷重大改變。 直至十九世纪末,政府和歐籍居民愈來愈認為香港華人大多數是罪犯 。香港的刑事司法制度創造專門針對華人的新罪名和懲罰 。 在早期香港的司法,殖民地官員常聲稱法律公正無偏,但事實卻是相反。法院往往先入為主,認定華人被告有罪。 1866 年頒佈的《維多利亞城戶口登記條例》,要求華人家庭和為歐籍人工作的華人僕役登記。1870年頒佈的《十四號條例》,要求所有維多利亞城華人在入夜後須提燈籠上街。1888 年頒佈的《管理華人條例》規定,除了舉行宗教儀式和逄年過節外,華人未經總督批准,不得舉行公眾集會...

读书笔记:《自由及其背叛》

如编者前言所述,50年前,本书收录了长达6小时的演讲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无线电台播出,引起了轰动。 时年43岁的以赛亚·伯林,他情感奔放的演讲风格、别具特色的嗓音、非凡的口才、对论题明显专注的程度、不为人知但马上就能扣人心弦的内容——这一切合在一起,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时至今日,当年的听众对此依然记忆犹新。 彼时的人们都带着期盼的心情打开收音机,沉浸到伯林的演讲中。而他的学生,约翰·巴罗写道:这些演讲“令我十分激动,每次播出,我都坐在地板上,一边听着身旁的收音机,一边做笔记”。 对我而言,这虽然只是一本伯林的入门书,而且薄到只用了六个小时我便读完,但即便如此,它又并非我一时半刻可以消化的,阅读可以囫囵吞枣,理解显然不行。我几乎不怎么读哲学书,所以在被“种草”了这本之后,以及开始阅读之前,已经开始急不可待地想要看看各个哲学大师哪个最合自己的口味。又或者说,这样的好奇心,完全来源于自己对于当下国家或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大到政策,小到现象,我确实期待可以从这本政治哲学类的书籍里找到来源或者答案。 现在我已经读完,在写这篇笔记的这一刻,我不得不说,自己并没有找到那个所谓的答案。即便是要我从这六位大师里找一个略合自己口味甚至不那么反感的,我也觉得困难。在之前的群组讨论中,有同学表示,可能你通篇看下来,只会略微赞同爱尔维修的观点。可是在我看爱尔维修的时候,当我读到“他自认为是政治学领域的牛顿”和他引述伏尔泰说“如果大众开始推理了,我们可就遇到麻烦了”以及“人民就是老牛,他们需要的是一副牛轭,一根赶牛棒和饲料”时,我的确感到愤怒而且失望,包括下面这样反智的言论: “应该怎样组织美好的新社会?当然它不能是一个民主社会,因为人们通常很愚蠢而且经常很邪恶,而且,我们都知道,要是我们被公共舆论所左右的话,我们很少能做成什么事,因为人们在黑暗中住得太久了,一旦突然出现在阳光下,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人类是被解放的奴隶,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他们必须得到受启蒙的领导人,受启蒙的人类社会的管理者的引导。” 它几乎和今天某些国家的宣传如出一辙。 但是,换个角度来讲,这些发明或者提出反智理论的大师又是聪明绝顶的不是么,当你看到卢梭对于文艺和科学、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批判,包括他的思想继承人尼采、D.H.劳伦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当你看到费希特宣扬“自律即自由”“反抗自然是愚蠢之举”的阿Q...

书摘:《欧洲中世纪史》

人类创造历史,但是地理环境塑造了他们的选择。 以他们的时代为参照,我们的时代才显得非常不错。说到底,有谁愿意生活在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计算机的时代?而中世纪人也会说,有谁愿意生活在受温室效应威胁、布满核武器和超级都市的时代?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简而言之,西欧改变了整个世界,并将它带入我们身处其中的全球化文明。在漫长的中世纪,欧洲从贫困而极不安定的农业社会发展成强盛而别具一格的文明社会,对当代世界的成形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一章 罗马的基督教化,约前31—430 长久以来,罗马的贵族妇女被要求呆在家里,先是要服从她们的父亲,再被要求服从她们的丈夫。在帝国统治时期,许多富裕的妇女开始对自己的地产有控制权。她们可以更自由地游历四方,在结婚和离婚的事务上享有高度的独立性。一些上层阶层的妇女甚至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这些变化的影响力却很小。绝大多数罗马妇女地位都很低,受父亲或丈夫的制约;大部分妇女和她们的父亲、丈夫一样,欺压奴隶、赋役农和贫苦的劳动者。普通妇女的劳动对她们的主人或家庭来说都非常珍贵,不应该被限制在家里。 他被带给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罪名是自称为犹太人之王。这在当时罪同叛国。在公元30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项刑罚一般用来处死非罗马人。 “我和圣父是一体”(I and the Father are one.)——耶稣的追随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基督到底是人还是神或二者都是的这些争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长久以来对灵魂和身体、物质和精神、大地和天堂之间的关系的争论,而且一直持续到今天。 有的教徒非常富裕,可以给新的基督教社群提供住所和经济支持。妇女在早期的基督徒集会里往往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督教在最初时期就吸引了许多这样的富人,后来更是吸引了罗马社会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包括手工业工人、小商小贩,甚至城市里的穷人。芸芸众生之所以觉得基督这位救世主比较容易接受,也许是因为他曾经是位木匠,曾经与渔夫、娼妓等可鄙的人为伍。他是被帝国专权者钉上十字架的,他保证会拯救所有的追随者——不论男女、不论贵贱。最初改信基督的人,不论出自哪一个阶层,大多是城市居民。 洗礼(baptism)是另一种圣礼,新信徒由此被召入教会,所有的罪被宽恕,并接受神的恩惠。因为洗礼能够洗清所有的罪,有些人直到...

年终总结:2018

这是一份迟到的年终总结。 当各个网站各个 App 各种书单各种总结纷至沓来的时候,这一年似乎又要悄无声息地流逝了。对于自己来说,这是有失去也有收获的一年。做了一些事情,也有很多的事情没做。 写了 18 篇 博客 ,读了 17 本 书 ,发了 110 条 Tweet ,输出了 255 期「 翻译圈 」主题分享,运营了 2 个近 900 人的 翻译群 ,接了 20 几万字的翻译,也开始接触翻译项目的管理。 和前几年比,书读得少了,博客写得少了,少了的还有一些头发。 17 年运行了整整一年的「 从海底出发 」被弃船了。坚持了几个月的单词计划在夏天还是放弃了。放弃的同时还有产品设计的学习以及断断续续更新的「 有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 十月想要故地重游的薄刀峰没有去,十二月想要滑雪的神龙架也要到明年了。计划中的翻译 Newsletter 和公众号计划还没有实施。 但学会了做简单的个人网站。又系统地学习了一遍 CAT ,发现了更多厉害而有趣的人,以及更多需要学习的软件和技术。机器翻译的领域日新月异,技术和工具带来舒适感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困惑和恐慌。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know you don’t know. 花费了一些时间在 RSS 和 Twitter 上,主要是行业动态和专业知识的获取。 翻译 几乎是这一年的重心,甚至包括工作内容本身。不论是知识星球,还是翻译项目,是兴趣爱好,也是无心插柳。 看了许多的 电影 ,和她一起。搞笑的,伤心的,恐怖的,悲伤的。是消遣时间的一种方式,更是促进交流的一种方式。去年的年度最佳是「海边的曼彻斯特」,今年是「狗十三」。 秋天的时候,舅舅离开了,大概是在我的婚礼之前,他的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了。在蜜月旅行的最后一站,阿克雷里的夜晚还是早晨,妈妈罕见地打了长途电话过来。她向来也是不紧不慢的人,这一次她的语气显得焦急。 回国的飞机临时改签到成都,落地的第一时间给舅娘打了电话,她笑着说舅舅已经离开了。忍不住地流了眼泪。不知道是想起以前舅舅和爸爸之间的旧事,还是想到舅娘拉着三个孩子以后艰难的日子。 冬天的时候,有了第二个外甥女。妈妈可能既难过,又开心。我甚至心里想着这个小天使的到来是否可以冲淡她心里对于舅舅的思念。那是十一月底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收到姐夫的信息...

为什么说“泰坦尼克号”是一场人为的悲剧?

这是一篇阅读笔记。 把时钟拨回至于1912年4月14日夜里11点40分,由白星航运White-Star Line公司建造的号称“上帝也沉没不了的巨型邮轮”“泰坦尼克号”不幸撞上60英尺的冰山,并于2小时40分钟后,即4月15日凌晨02点20分,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死亡人数超越1500人,堪称20世纪最大的海难事件。 这也是“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它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昆士敦,计划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纽约市。 一百零六年后的今天,当我在阅读这本由Madison Press Books出版的小册子“Amazing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about the Titanic”时,关于这次海难更多的历史细节渐渐地浮出海面,进入我的脑海。我也开始明白,“泰坦尼克号”为什么被称为一场人为的悲剧的更多真实原因。 所以,下文中列出的所有关于此次海难的细节,也均是我在阅读这本小册子时所思考或者假设的,即如果这个细节被重视、被避免或者被纠正了,很大程度上讲,这场广为人知的海难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1.救生艇演习 据说星期日(即1912年4月14日)的救生艇演习因为大风取消了,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没有向乘客发出警报。而且后来有一个船员作证,此类演习只在纽约停泊时举行过,因为英国法律没有强制要求举行演习。 救生艇演习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此次海难的发生,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定可以挽救当时更多的生命。这一点可以从下降救生艇时的混乱以及早期救生艇乘客不足可以看出。 2.救生艇数量 船上的20条救生艇仅能供1178人使用,而船上总人数达2227人。这意味着大约1029个乘客,在“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中注定罹难。 1894年,英国海外贸易局规定1万吨以上的轮船必须配备至少16条救生船。但是船的规模在迅速变化,这些规定却一成不变。当时“泰坦尼克号”的重量为53,000吨,却只携带了20条救生船。 3.船长判断 二副莱托勒于下午6点钟开始值班,他让六副穆迪参考卡罗尼亚号的方位,估算出邮轮预计何时遇到浮冰。穆迪稍后告诉他,邮轮预计晚上11点钟左右遇到浮冰。 史密斯船长和莱托勒探讨过在这样一个风平浪静、视野清晰的夜晚是否可以观察到冰山。但是船长却并未命令莱托勒降低航速。船长说如果起雾,就要降低航速,但是没有雾时,他很确信瞭望员可以发现冰情,邮轮有足够的时...

书摘:《眠空》

1.理性是枷锁,感性未免不是毒药。 2.如果有人能够理解你,那么即便与你待在房间里,也会如同在通往世界的道路上旅行。 3.用肉体去记忆一个人,远比用语言、理性、文字、情感,去记忆一个人,要鲜明得多。后者是沙滩上的城堡,即使庞大,璀璨,却一哄而散。肉体像匕首。说了许多,想象了许多,衍生了许多,追究了许多,只是对镜映照。很久之后,我们淡忘了互诉衷肠的人。而那个尝试用全部身心去叫醒和摧毁我们的人,却被时间推到前面。他像一把匕首一样牢固。用他的肉体,对你说,我曾经这样爱过你。 4.想到的问题是,曾经那么多的人,喜欢过,被喜欢过,爱过,被爱过,告终之后,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如潮水退却,在肉身表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只有彼此相遇和相处的时刻所累叠起来的意识和记忆,如同空旷山谷一道隐约回音,震荡在内心深处。我想它们不会消失。它们只是在等待被吸收。感情的结果最终是一种理性。是人的天性不具备足够留恋,还是前进的生活强迫抛却蜕除下来的旧壳。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为无情和客观。人也是软弱和孤立的。没有依傍。哪怕只是记忆的依傍。记忆的依傍仍是虚空。行为被清除得如此干净。时间徒然存余留恋之心。记忆结构成身心血肉的一部分。坚固,绵延,直至趋向冷寂。只有写作使它苏醒、凸显、融解、流动。写作激活了记忆。记忆则投食于写作。 5.真正的爱,一定相联着喜悦、笃实、明朗、饱满。真正的爱不可能使对方痛苦,也不会让自己痛苦。那些使我们痛苦并因此想让对方也同样痛苦的关系,与爱无关。其实质不过是一种疾病。 6.如同深夜看到对面的高山失火,火焰熊熊,无法抵达搭救。我们曾有过的感情,它是艰难的损失,也是昂贵的美景。 7.女人不温柔,不管有没有道理,都是错误。 8.我爱你胜于我的肉身停留于这个世界上的时间。 9. 二三十岁,人为情爱,为工作,为自身在这个世间的作为和努力而存在。四十岁之后,则应为心灵的完善和超越而活。后者的发力和承担更为沉重。这是一个全新开始。逐渐老去的人,绝非喂鱼养花忙于俗务或在广场跳健身操打太极拳,就能够做到镇定应对生命的衰竭。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家印度人开的店铺里,买了一张印度尊者的照片。男子年老时肢体清瘦,白色短发,全身赤裸只裹一条白色兜裆布,眼神清澈坚毅。修行不止,施与不止。这是一个修行者生命的完成方式。 10.生命卑微在苦海中沉沦起伏。《西游记》中,唐三藏抵达目的地之后在河边看到漂流过来的尸体,是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