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纵即逝的“数字公共领域”与万物皆可“内容化”

每当我试图搞明白为什么小红书这个平台总让我感到一丝怪异时,我意识到,它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它向我们展示了,如果“内容化”的逻辑彻底主宰了我们在网上互动和自我呈现的方式,互联网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说每个平台都有一种自己的“语言”,那么领英说的是职场“黑话”,而小红书说的就是“网红腔”。


换句话说,小红书将一种趋势以极端的形式放大了,而这正是如今大多数平台所鼓励的:将我们日常的存在、思想、情感和身份,通通转化为可供消费的“内容”。你不再像平常那样说话,而是像一个内容创作者一样表达:你的语言为算法优化,被精心包装,格式整齐,点缀着恰到好处的表情符号。


作为一个曾经在网上相当活跃的人——我们当然都会在网上立人设,有时也会考虑算法的偏好。但作为一个从2001年左右就开始混迹BBS论坛,2004年开始写博客,2005年用豆瓣,2008年上Twitter,2010年玩微博的“老网民”,我确实认为,如今这种“表演”背后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数字公共领域”与“关注”按钮的诞生


过去,可能是因为没有“关注”功能,BBS论坛并不被定义为“社交媒体”。你参与的是一个个基于话题的讨论,某些用户或许享有声望,但对话的焦点永远是帖子本身,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关注”功能的出现,这个被媒体研究者称为“技术赋能”(affordance)的设计,改变了一切。


焦点开始从“话题”转向“个人”;相对平等的思想交流,开始转向对可见度、个人身份和等级秩序的经营。 与旧式论坛不同,你开始拥有“观众”,哪怕是下意识地,你也会开始为你的观众而写作,并忍不住去 cultivating engagement(经营互动)。


尽管如此,早期的Twitter和微博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感觉像一个“公共领域”。我认为这种“公共性”在于,人们在数字世界的存在并不完全是工具性的。当时存在一种假设(无论多么有限或有缺陷),即在线、与他人一同思考这件事本身就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影响力或流量的手段。 也许你只是有一个想法,或读了些有趣的东西想听听别人的看法;你可以分享个人生活经历,而无需将其包装成一件“产品”;内容的发现似乎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完全被算法操控;思想本身似乎比个人简介更重要。


(顺便说一句,我和我先生就是20年前在大学的BBS论坛上认识的。有趣的是,虽然BBS不被视为社交媒体,但它所承载的“社交性”可能比今天这些充斥着机器人、广告和标题党言论的平台要“真实”得多。)


平台逻辑的演变与“内容化”的全面胜利


然而,微博的平台逻辑从一开始就与Twitter有所不同。微博从诞生之初就更具等级性,由名人效应和后来的“大V”驱动。Twitter的帖子结构是扁平的,而微博则由主贴和评论构成,评论的可见度与权力分配息息相关。很早,微博就有了分级的认证体系、媒体合作关系和变现机制。Twitter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似乎都在抵制这一点,但最终还是完全采纳了微博的模式。


与此同时,中国的内容创作专业化(即“自媒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早在2010年代中期,MCN机构(多频道网络公司,即“网红”经纪公司)就已经创造了工业化的流水线,能在短短数月内将普通人打造成微博红人,并最终变成一个可变现的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红书的崛起就像是这一趋势的自然终点——在一个巨大且高度饱和的数字媒体生态系统中,平台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和个人品牌塑造实现了完全的融合。


在小红书上,扮演一个“有用”的自己


观察“学术圈的小红书”尤其有趣,特别是那些在算法上最成功、流量最高的内容。最受欢迎的笔记是职业/人生建议:“如何找到博士导师的顶级技巧”、“如何完成你的博士学业”、“如何找工作”、“如何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如何发表论文”等等。另一类是作为“可消费奇观”的生活本身,比如“英国大学讲师的一天”。就连那些只是分享书籍的帖子,也用着耸人听闻、新闻式的标题,比如“牛津教授如何精准解码当代中国”。


在Twitter或Bluesky上,学者对时事发表的典型回应是“关于这件事,我的看法是……”:他们提供分析、思考和“锐评”(hot takes)。这当然也关乎个人能见度和自我形象的塑造,但塑造的是一个不同的自我。而在小红书上,典型的回应往往是——再次地——给观众提供具体的建议:关于这件事,你可以做什么——这里有五个你可以借用的论文选题。


如果说,在Twitter/Bluesky上的学术形象塑造,更多是扮演一个“思考的自我”(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角色),那么在小红书上,则更多是扮演一个“有用的自我”(一个足智多谋、富有创业精神的人生导师)。


我想有些人确实能从中受益,这并非是说哪一种就一定优于另一种。让我感到疏离的,不是这些建议的实质内容,而是它们呈现的形式和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工具化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语言也变得过于公式化和模板化。 在这种网络生存的图景里,每一次个人经历或想法的分享,都必须像产品一样端出来,让你的“观众”即时消费并感到“有用”,同时还为算法进行了优化。


除了这条路,我们别无选择吗?


如今,基于文本的社交媒体似乎已是穷途末路。那种老派的“我只是发点想法和思考”的行为,在年轻用户看来或许显得极其不合时宜,甚至有些愚蠢。在广告和极端言论之间,如今的X(前Twitter)也诡异地让人想起Facebook,充斥着由专业(或AI外包的)内容创作者发布的“你从未听过的地球上10个最神奇的地方”之类的帖子。Bluesky和其他去中心化网络或许试图夺回一些失落的平等性,但一种宿命论的情绪弥漫开来:万物皆可内容化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常说:“一个新平台,要么因为规模太小而无足轻重,要么就会变得足够大,然后变成下一个Twitter。”


但不知何故,豆瓣至今仍是一个例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成立于2005年),它仍然保留着早期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基于兴趣的小组、半匿名的互动,以及那种非工具性的、纯粹为了交流和分享的氛围。我把它算作社交媒体,因为你可以互相关注,而且这些社群中也确实涌现出一些“网红”,但它始终没有沦为一个纯粹打造个人品牌的空间。我不知道原因——也许这只是一个偶然,是用户忠诚度和其所有者理想主义(或惰性)的产物。但我喜欢它,因为它证明了另一种数字存在和互动文化的可能性。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将归于尘土。但趁着有些东西还能用,我想,我们不妨多去用用,甚至大胆创造一些新事物,而不是沉溺于一个注定黯淡的未来想象中。


(本文译自张晨晨的博文《On the ephemeral ‘digital public sphere’ and the contentification of everything》)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