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AI 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博客?

“信息泛滥的时代,思想才是真正的稀缺品。” AI时代,一个深刻却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每一个写作者面前:当 AI 引擎能在几秒钟内生成一篇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的文章时,我们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斟酌字句、反复修改地写一篇博客,还有什么意义? 以 ChatGPT/Gemini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正在重塑内容创作的版图。它们是高效的信息整合者、不知疲倦的文字生产者,能够快速响应任何指令。信息的获取成本被无限拉低,一个“万能”的对话框似乎就能取代我们曾经依赖的搜索引擎和知识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开始怀疑个人写作的价值。然而,我认为结论恰恰相反:AI 的崛起,非但没有削弱个人博客的意义,反而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其核心价值。 AI 负责生产“内容”,而我们负责贡献“声音”。当信息的海洋变得波涛汹涌、真假难辨时,真正由人类思想驱动的个人博客,将成为思想海洋中不可或缺的灯塔。 1. 从“知识搬运工”到“思想炼金士”:写作是深度思考的终极形态 在过去,博客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知识的梳理与传递。我们学习新技能、阅读一本书,然后通过写作将知识点总结归纳,分享给他人。这个过程当然有价值,但 AI 如今能做得更快、更全面。 这恰恰将我们从“知识搬运工”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迫使我们走向价值链的更高端——成为“思想炼金士”。 写作的真正魔力,不在于“写出来”这个结果,而在于“写”这个过程本身。它是一种“强制”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工具。 将模糊想法结构化: 我们的脑海中常常充满着各种模糊、零散、甚至自相矛盾的想法。只有当你试图将它们清晰地诉诸文字时,你才会被迫去审视逻辑链条是否完整,论据是否坚实,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AI 可以帮你“说”出来,但它无法代替你“想”清楚。 倒逼输入的质量: 为了写出一篇有见地的文章,你必须进行高质量的输入。你会发现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你的论点,从而驱动你去阅读更多书籍、查询更多资料、与更多人交流。这个“倒逼”的过程,构建了你独-无二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的真正内化: 从 AI 那里得到一个答案,知识只是“路过”了你的大脑。而通过写作,你将外部信息与你自身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碰撞、融合,最终形成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可被调用的智慧。 在 AI 时代,能够提出好问题、形成独立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而博客写作,正是锤炼这些能力的最佳道场。 2....

稍纵即逝的“数字公共领域”与万物皆可“内容化”

每当我试图搞明白为什么小红书这个平台总让我感到一丝怪异时,我意识到,它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它向我们展示了,如果“内容化”的逻辑彻底主宰了我们在网上互动和自我呈现的方式,互联网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说每个平台都有一种自己的“语言”,那么领英说的是职场“黑话”,而小红书说的就是“网红腔”。 换句话说,小红书将一种趋势以极端的形式放大了,而这正是如今大多数平台所鼓励的:将我们日常的存在、思想、情感和身份,通通转化为可供消费的“内容”。你不再像平常那样说话,而是像一个内容创作者一样表达:你的语言为算法优化,被精心包装,格式整齐,点缀着恰到好处的表情符号。 作为一个曾经在网上相当活跃的人——我们当然都会在网上立人设,有时也会考虑算法的偏好。但作为一个从2001年左右就开始混迹BBS论坛,2004年开始写博客,2005年用豆瓣,2008年上Twitter,2010年玩微博的“老网民”,我确实认为,如今这种“表演”背后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数字公共领域”与“关注”按钮的诞生 过去,可能是因为没有“关注”功能,BBS论坛并不被定义为“社交媒体”。你参与的是一个个基于话题的讨论,某些用户或许享有声望,但对话的焦点永远是帖子本身,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人。“关注”功能的出现,这个被媒体研究者称为“技术赋能”(affordance)的设计,改变了一切。 焦点开始从“话题”转向“个人”;相对平等的思想交流,开始转向对可见度、个人身份和等级秩序的经营。 与旧式论坛不同,你开始拥有“观众”,哪怕是下意识地,你也会开始为你的观众而写作,并忍不住去 cultivating engagement(经营互动)。 尽管如此,早期的Twitter和微博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感觉像一个“公共领域”。我认为这种“公共性”在于,人们在数字世界的存在并不完全是工具性的。当时存在一种假设(无论多么有限或有缺陷),即在线、与他人一同思考这件事本身就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影响力或流量的手段。 也许你只是有一个想法,或读了些有趣的东西想听听别人的看法;你可以分享个人生活经历,而无需将其包装成一件“产品”;内容的发现似乎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完全被算法操控;思想本身似乎比个人简介更重要。 (顺便说一句,我和我先生就是20年前在大学的BBS论坛上认识的。有趣的是,虽然BBS不被视为社交媒体,但它所承载的“社交性”可能比今天这...

全网最全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报告(PDF)

图片
在翻译、本地化与语言服务行业,信息就是竞争力。 然而,行业研究报告往往分散在各大协会、调研机构、语言科技公司和媒体平台,想要系统收集不仅耗时耗力,甚至很多报告需要单独付费获取。 在过去数年的翻译职业生涯中,我曾投入难以估量的时间和精力,系统性地收集、整理并归档了来自全球翻译、本地化及语言服务行业权威源头的 近700份 行业报告。 现在,你有机会一次性获得所有 700 份全球最权威的行业报告——全部 PDF 版本。 这份资源涵盖了 过去十余年行业最重要的趋势、数据与研究成果 ,这份报告,内容完整,全网最全,是任何语言服务行业从业者不可多得的“知识宝库”。 这些报告来自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机构与企业: 行业调研巨头 :Nimdzi、Slator、CSA Research、ELIS、Imminent 语言科技企业 :DeepL、Smartling、Intento、Lokalise、RWS、Lionbridge、SDL/Trados 行业协会与组织 :中国翻译协会(TAC)、美国翻译协会(ATA)、英国翻译公司协会(ATC)、GALA、TAUS、CEATL 学术与智库 :Stanford AI Index、各国高校与研究机构 语言服务媒体 :Multilingual、Slator 等 每一份报告都独立成册(PDF),带来独到的行业洞察与一手数据。 时间跨度广 :从 2010s 至 2025 年最新趋势,纵览十余年行业演变。 数量空前 :近 700 份报告,远超任何单一数据库。 权威独家 :很多报告来自会员制数据库、协会内部刊物、付费白皮书,单独购买价格不菲。 全套 PDF :全部整理为 PDF,分类清晰,随时检索、引用、保存。 报告适合人群: 自由译者与语言工作者 —— 想掌握行业脉搏、拓展客户资源。 语言服务公司管理者 —— 需要行业数据指导决策,发现潜在机会。 研究者与教育者 —— 需要系统的行业研究资料,支撑教学与学术研究。 AI/本地化产品经理 —— 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趋势,洞悉未来方向。 相比逐份购买,现在你只需一次付费,即可获得完整 700+ 报告 (PDF 版)的访问和下载权限,以及即将更新的 2026全年报告 (PDF版)。 如果你一直在寻找翻译、本地化及语言服务行业: 最新的行业数据 最全的市场研究 最权威的趋势分析 那么,这就是你不能错过的机会。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