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译者的博主

在今天写一篇关于博客的文章,好像已经是一件非常过时的事情。从零几年博客在中国的流行,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这中间的十几年,更短平快更刺激的微博客、图片、视频社交兴起,博客显然早已式微,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中国。

 

今天为什么要写博客?我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相比于上面提到的微博、图片、视频社交,开放的博客依然是更接近互联网最初形态的一种形式;第二,相比于更短的微博或者朋友圈,博客更锻炼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三,当身边的人沉迷于更热闹的场域时,去一个没什么人关注的平台写写东西,你会觉得更加地自由自在(当写作被流量裹挟时,其实很难有感而发);第四,当你选择了独立的博客平台,你就再也不必忍受审核或删帖的侮辱。

 

从零八年春天开始在新浪写,到后来转移到WordPress,从今年年初用Gridea+GitHub Pages搭建翻译动态(fanyi.news)官网,到夏天又不得不将官网转移到Typlog。说起来,我也是一个“老”blogger呢,虽然众所周知,零八年明明已经踩着博客时代的尾巴了。

 

写博客对于我自己来说,自在玩耍的成分居多,不过在玩耍了这一众博客平台之后,确实有了一些切身的体验,好的,坏的,优势,劣势,等等等等。前一阵我和朋友说,我要好好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这些平台的使用感受,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我将从各个平台的易用性、自由度、扩展性、是否付费等方面,做一些个人的分享,分享完全基于私人化的体验,包括观点,所以一定会有偏见,甚至错误,在此也欢迎各位读者不吝指出。

 

新浪博客

 

今天的抖音或者今天的微博有多火热,曾经的新浪博客就有多流行。那是属于意见领袖的风光时代,只是好景不长。新浪博客从零八年玩到一八年,最后为什么离开呢,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博客平台的人气不行了(尽管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而是因为平台开始长草了,而且荒草丛生。各种弹窗,各种广告,维护需要的精力越来越多。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博文无法通过发布审核,包括一些许多年前发布过的博文,有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它们莫名的消失。

 

那样颓败的景象,大约和今天的豆瓣平台相差无几。我一度有过把博客平台从新浪迁到豆瓣的想法,但在遭遇几次删帖和警告之后,便放弃了这种幼稚的想法。今天在豆瓣发一篇日志的难度和精力,完全足够在微信平台写十篇公众号了。所以如果你是豆瓣用户,你不难发现首页时间线上的日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却是来自微信公众号的各种文章分享链接。

 

这不是说微信公众号就没有问题,相反,这是所有大陆互联网服务(不仅仅是博客平台)的问题。想要在这些平台上玩耍,就要无条件接受某些潜规则,而那些规则常常莫名地让你觉得自己很蠢,比如在《全球翻译动态 #14》屡屡发布失败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哪里又踩到了它们的神经。

 

WordPress

 

所以2018年的时候,在遭遇豆瓣几次删帖和警告之后,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博客迁到了WordPress——这个托管了世界上超过40%网站的博客管理系统。

 

今天中文互联网上关于使用WordPress搭建博客的教程常常让人觉得很难(至少在非程序员的译者眼中如此),但事实其实并非这样。在GoDaddy上购买了个人域名之后,我在几乎没有任何使用WordPress经验的情况下,还是把博客搭起来了。不管是GoDaddy也好,还是WordPress也好,他们早已有了非常清晰的官方的网站搭建教程,甚至还有中文版的。

 

在WordPress上,才终于体会到了自由自在说话写字的快感,你不再困扰于哪句话哪个字导致文章无法发布的烦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包括WordPress产品本身,也有着丰富的博客插件、模板和生态,你想要自己的博客长什么样子,它就可以长成什么样,你想要博客实现什么功能,它就可以实现什么功能。它支持个性化的个人域名,也支持开放性的搜索引擎收录和检索,后台更有着一套极其丰富而完善的工具和功能。尽管域名和空间主机都需付费,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付费很值得。它让你意识到,这是在茫茫的互联网大海上,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岛屿。

 

一句话,它很酷。

 

Blogger

 

如果你有关注我的个人博客,你会发现它已经被我从WordPress平台转移到了Blogger(博客首页的底部不再是“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而变成了 “Powered by Blogger”)。为什么要从功能强大的WordPress转到“小众”的Blogger呢?原因特别简单,因为有一天WordPress被我玩坏了(我太喜欢折腾了),系统提示我“博客遇到了致命问题”,而我在面对一堆PHP后台数据库却又束手无策的时候,我在想,换个平台玩玩或许也不错?毕竟在WordPress每年还要花五百大洋维护主机呢,而且一年下来,懒惰如我也写不了几篇博文。

 

在研究了一圈之后,几乎立马“种草”了Blogger。大概介绍一下,Blogger.com最早是由Pyra Labs公司于1998年创立,2003年即被Google收购。虽然我们知道Google以杀掉自己的产品而闻名(甚至因此有了killedbygoogle.com这样一个专门的网站),但是一个服务能存活20年,我们好像可以对它多一点信心。

 

和WordPress不同,Blogger是Google提供的免费博客服务,支持中文界面,可以说是一个很成熟的博客发布平台(大概仅次于WordPress)。Blogger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洁但功能强大,没有多余而花哨的功能,必要的功能却一个都不差。Blogger模板可以自定义,因为是Google自家的产品,它也和Google Adsense有更好的集成(如果你想要通过博客展示广告赚钱的话)。

 

同时,Blogger也支持自定义的个人域名,也就是说,在域名交易平台购买的个人域名可以轻松解析到Blogger博客,而且是免费的——同样的功能,在另一个著名的博客平台Medium上是收费的,虽然我一直觉得Medium也是非常棒的选择,这个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Evan Williams创办于2012年8月的博客平台,至今仍有着一批优秀的国际记者、编辑和行业大牛们在使用(比如李开复至今仍在Medium上更新博客)。另外,我认为Medium有着所有博客平台里最优秀的编辑器。

 

但Blogger也有微不足道瑕不掩瑜的地方,比如因为是Google的产品,很明显它无法从大陆正常访问,再比如上面提到的域名个性化,它却不支持不带www这种顶级域名的解析。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不在乎那堵墙的存在,这个问题和后面那个问题一样,根本不是问题。

 

Gridea+GitHub Pages

 

今年的年初,受到北语韩老师和一众大牛新年决心的启发,立下了一个特别的flag,实现了存在于心里已久的一个想法,于是就有了“翻译动态”(fanyi.news)——一个旨在为译者、翻译行业从业者以及翻译爱好者提供中外网翻译行业资讯的站点。从一月份创立,到十一月的今天,十个月里网站已更新接近800篇翻译行业的资讯编译。

 

翻译动态(fanyi.news)最早是参考韩老师那篇《译者的第一个博客》,使用免费的静态博客写作客户端Gridea加GitHub Pages搭建的。好处显而易见,操作简单,完全免费。GitHub同样支持个性化的域名解析。Gridea的模板也足够多(不过和WordPress比还是九牛一毛),样式简单美观。

 

但是,Gridea的问题也同样多,比如因为网站文件均储存在本地,要实现在多个客户端上更新博客,(相比在线的博客管理系统)显然就没那么简单。更致命的是,翻译动态(fanyi.news)在更新了大约五六百篇博文之后,开始频繁出现本地文件无法push更新的灾难性问题。我花在解决同步问题上的时间,已经开始远远超过我进行资讯编译的时间。Gridea的开发者在其Telegram群组里更新了修改版的客户端,但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最后,他也建议我更换更成熟的平台。毕竟,翻译动态(fanyi.news)的更新频率,和个人博客的更新频率需求,不可同日而语。我无法承担的是时间成本。

 

Typlog

 

在对比了多个平台的产品之后,决定将翻译动态(fanyi.news)转移到Typlog,一个由在日开发者@Hsiaoming Yang开发的博客托管平台。之前在网络上也屡屡看到有朋友推荐,这次终于有机会亲自感受一番。

 

在朋友的帮助下,大概花了半天的时间,将翻译动态(fanyi.news)所有的Markdown文件成功迁移Typlog。无论是从前端界面,还是从后台管理来说,Typlog给人的感觉都非常棒。配置和使用基本没有任何上手门槛,该有的功能一应俱全,比如访问数据统计,比如个性化域名支持,Typlog甚至和Google Analytics、Twitter以及Telegram做了非常好的集成——Twitter的评论可以同步到网站,网站的博文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自动推送到Telegram的频道。

 

Basic的套餐一年只需要40美金,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价格。除了托管博客外,Typlog其实还可以托管播客。很多耳熟能详的播客,比如一天世界、小声喧哗、不在场、声东击西、牛油果烤面包、博物志、啤酒事务局等等,都选择了这家的服务。

 

可以说这是一个小而美的平台,从视觉传达到功能设计,一切给人的感觉都是那样地刚刚好。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用户考量的,那可能是产品的寿命——就像我们选择任何一种互联网服务或者产品一样,服务的稳定性当然至关重要,尤其是选择的平台要托管大量的数据或内容时。于是我去读了开发者@Hsiaoming的博客Just Lepture,他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不曾想,距离 Typlog 正式亮像已经三周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做付费服务,也亏得是付费服务,不然早就歇业了吧。Typlog 就这样安安静静地过了三年。三年时间里,Typlog 修修改改亦有不少变化。经营日浅,多半靠着大家捧场口口相传罢了。”

 

三年的时间很长吗?对比WordPress、Blogger那样的服务,的确不长,但是作为一款小众的产品,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三年又的确不是一个太短的时间。所以,人生苦短,我用Typlog。

 

Jekyll/Hexo/Hugo

 

可能有朋友不禁要问,Jekyll、Hexo、Hugo这些静态网站生成器就不配拥有一席之地吗?不不不,它们都非常优秀,快速、简洁、高效、易扩展、快速部署,它们的优点不胜枚举,从功能和表现上讲,它们也完全不输上面这几个平台。

 

(科普一下,什么是静态网站生成器?它是一种将文本文档通过一些处理生成一个有机整体的html语言的网站,由于生成的静态网页可以直接托管在主机或vps上,配合nginx或Apache就可以供网民使用。github与gitcafe等网站也支持免费托管静态网页文件,非常方便。

 

但是,作为一个不懂coding的译者,我不得不说,Jekyll、Hexo、Hugo在部署时通常需要敲入很多代码,一行一行的命令下去,很难讲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而且光是环境的安装已经可以让大多数译者朋友举步维艰。

 

尽管我在网络上阅读到的每一篇教程里,那些程序员们都信誓旦旦地宣称这些才是最简单的博客搭建教程。比如,我们随手点开一篇《5分钟搭建Hexo个人博客》,博主列出了如下步骤:

 

  1. GitHub上面新建一个仓库,用来放自己的博客
  2. 安装git工具,生成SSH添加到GitHub
  3. 本地环境搭建,安装node 和npm
  4. 本地初始化Hexo项目并且运行
  5. Hexo主题
  6. 部署到github
  7. 生成markdown文件,写文章并且发布

 

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的几部,但是说实话,我不认为大多数译者可以轻松搞定。

 

所谓结论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完美的博客平台?这是我和那位帮我迁移翻译动态(fanyi.news)网站的朋友前阵聊到的话题。考虑到自由度、易用性、价格、扩展性、功能、可访问性等等这些因素,基于这些年个人的博客使用经验,我想答案大概是否定的。我们选择一些平台,得到一些优质服务,却注定要做另外一些妥协。

 

拿翻译动态(fanyi.news)的官网来说,从Gridea+GitHub Pages迁移到Typlog,立马解决了同步的问题,支持在云端更新也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是一个长久之计吗?我不确定。尽管它是一项付费服务,但谁又能保证它足以长久地支撑开发者的养家糊口呢。再拿我的个人博客来说,从WordPress迁移到Blogger,它变得免费,必要的功能也完全不差,Google这样的大平台也值得信赖,但是我失去的是什么呢?是大陆的读者再也无法正常地自由访问了,尽管域名还是那个域名。

 

我也问到那个朋友另一个问题,写在纸上的笔记、写在电脑本地文件夹里的笔记,以及写在云上的笔记,你觉得哪个最后保存时间最长?问完我就意识到,这本身就是个脆弱的问题,因为纸质笔记会丢失,电脑会崩溃,云服务会致命宕机。但另一方面,数据的备份,或者从一个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尽管无法一劳永逸,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续命方式。

 

偶尔,我也会翻翻十年前写的推文,以及那些十几年前写的极其幼稚的博文,虽然它们毫无营养,但时常让我想起写下它们那一刻的心境,十几年后,我长大了,时间过得越来越快,遗忘也越来越快。这些年,也渐渐明白一个道理,要多记录,尤其是快乐的时光,和亲人或者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不管是文字,还是照片,亦或视频,甚至无需公开分享,记录本身即是意义,因为我们迟早会长到一个开始怀念的年纪。

 

而博客,未尝不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Comments

  1. 科学上网越来越普及,
    只要坚持写博,读者会越来越多的。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翻译推荐:纸托邦

商务邮件的基本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