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翻译动态项目公约

本公约概述了「翻译动态」( fanyi.news )编辑部对所有参与网站编译的贡献者(contributor,含编辑及译者)的期望,并详述了编译或翻译的具体标准及流程。旨在透过平等、开放、透明的社区公约,促进这个非盈利性的项目更持久更健康地发展,并以共创和共享的方式,服务和惠及整个中文翻译社区。 翻译动态( fanyi.news )尊重并倡导多元化,欢迎任何年龄、体型、肤色、相貌、身体健全与否、性别、性别认同与表征、种族、经验水平、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信仰、国籍的贡献者参与本项目,且承诺皆免于骚扰。 项目定位 「翻译动态」( fanyi.news )是一个旨在为译者、翻译行业从业者以及翻译爱好者提供中外网翻译行业资讯的站点,内容形式为短篇编译(包含丰富的超链),内容定位:即时、专注、有用、有趣。你可以访问本 官网 ,也可以使用 RSS 或 Newsletter 订阅更新。 项目运作 翻译动态( fanyi.news )的运作由一个“译者群”(Team of Authors)和一个“编辑群”(Team of Editors)共同驱动。译者(Author)和编辑(Editor)拥有不同的权限,并承担不同的义务。 申请做译者 如果你自觉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我们欢迎你的加入: 了解或关心翻译与语言行业 具备一定的翻译和编译能力 具有一定的契约和坚持精神 对这个项目真心感兴趣且愿意贡献一点自己的时间和力量 申请通道 你可以写邮件到 hi@fanyi.news ,我们会认真对待和审核每一份申请,所以,如果你能在申请中稍微介绍一下自己(比如你的研究背景、side project、社媒链接等),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你,并提升申请通过的概率。 申请做编辑 半年内贡献编译条目不少于40条 能熟悉使用基础的Markdown语法 具备较为出色的翻译和编译能力 具有较强的契约和坚持精神 对这个项目有强烈的认同感且能投入一定的时间 编辑的权限与义务 对加入“编辑群”(Team of Editors)的译者申请进行投票 对译者(Author)提交的编译稿件进行编辑校对(QA) 像译者(Author)一样为翻译动态( fanyi.news )贡献编译 推荐或提名新编辑(Editor)(被提名编辑仍需满足编译贡献要求) 负责翻译动态( fanyi.news )网站和其他渠道的管理和更新 自...

2020年,我们失去了这些翻译家

埃及诗人、翻译家 Rifaat Salam 因病去世( 2020.12.06 ) 埃及文化部长 Inas Abdel Dayem 向著名诗人、翻译家 Rifaat Salam 因病去世表示哀悼, Salam 于 12 月 6 日去世,享年 69 岁。 部长表示,逝者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在诗歌、翻译和评论研究方面为阿拉伯文化留下了伟大的遗产,并向其家人、朋友和亲人表示哀悼。 Salam 于 1951 年 11 月出生于 Sharkia 省 Minya al-Qamh 市, 1973 年毕业于开罗大学。 法语翻译家 Alain Delahaye 去世( 2020.12.06 ) 法国诗人、翻译家 Alain Delahaye 于 12 月 6 日去世。从翻译《 The Dark 》开始, 1944 年出生的 Delahaye 成为 John McGahern 最多产的法语译者。 他经验丰富,翻译过 Patricia Highsmith 、 John Updike 、 Roald Dahl 、 Brian Friel 和 Oscar Wilde 等人的作品,他还参与了《跳出我天地》、《英国病人》等电影和《权力的游戏》、《都铎王朝》等电视剧的配音和字幕工作。 翻译家郑克鲁去世( 2020.09.20 ) 澎湃新闻获悉,翻译家郑克鲁先生于 9 月 20 日晚 10 点在医院去世,享年 81 岁。 郑克鲁是在翻译、教学和研究三大领域同时取得不凡成就的为数不多的翻译家之一。许多人知道郑克鲁的名字,是通过《家族复仇》、《基度山恩仇记》、《茶花女》、《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法国抒情诗选》等法国文学作品。 郑克鲁 196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1965 年的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硕士。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武汉大学法语系任系主任并兼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 1987 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工作,任博士生导师,还是上海师大中文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并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上海翻译家学会副会长,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 “ 一级文化交流勋章 ” 。 多语种翻译家张洪模去世( 2020.08.21 ) 音乐学家、音乐翻译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一位对中国音乐理...

疫情中,东非小镇上的语言困境

最近的一个傍晚,基旺加村( Kiwanga village )贸易市场的小卖部里, Joyce Abalo 一边等待顾客,一边分拣着地瓜,小卖部的周边散落着商店、餐馆和其他商贩。街上人来人往,人们使用卢干达语聊天。这是乌干达的主要语言之一。 在首都坎帕拉以东 25 英里的穆科诺区( Mukono District ),这个乌干达中部的村庄里, 100 米之外即是地方议会主席的家。屋前的喇叭中聒噪地播放着录制好的 COVID-19 信息: " 请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 同样是用卢干达语。 问题来了: 54 岁的 Abalo 并不会说卢干达语。 因此, COVID-19 信息的大众传播形式 —— 包括海报和总统演讲 —— 都让她感到困惑。 " 我 15 岁的女儿不得不为我翻译这些信息, "Abalo 说。她是一个有六个孩子的单身母亲。 " 直到现在,我仍然搞不明白这种疾病是怎么回事。 " 在这个拥有 4100 多万人口的东非国家, Abalo 的困境并不足为奇。该国已经确诊了超过 3.8 万 COVID-19 病例,并有 300 多人死亡。 3 月疫情爆发时,政府制作了电视和广播广告,并在乌干达的城市、城镇和乡村到处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海报。 COVID-19 的提醒和指南主要以英语和卢干达语发布,这也是该国最流行的两种语言。 由于缺乏现行数据,鲜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乌干达人会讲该国宪法承认的其他 50 多种语言。但显而易见的是,一些乌干达人,比如 Abalo ,因为不了解情况,又感到困惑,不得不找人翻译这些信息。 " 没有任何人来协调将 COVID-19 信息翻译成当地语言, " 坎帕拉马凯雷雷大学( Makerere University )语言、文学和传播学院的协调员 Jane Frances Alowo 说, " 毫无传播策略 " 。 马凯雷雷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许多不会说英语和卢干达语的乌干达社区对冠状病毒都知之甚少。 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了另一个重大挑战。诸如 " 自来水 " 、 " 消毒 " 和 " 社交距离 " 等短语均无法直接翻译。 " 在翻译...

一个迟到两年的翻译计划

2018年9月份,大概也是知识星球「 翻译圈 」在运行接近一年的时候,我曾有过这样一个想法,或者说是一个疑问,为什么中文网络在翻译领域没有一个像是  Slator 、 Nimdzi 、 Multilingual  那样优秀的资讯媒体。在科技领域和其他垂直领域,我们几乎可以轻而易举地列举出各种优质的资讯网站、渠道、账号。但在翻译领域,优质的中文资讯媒介是缺位的,即使有些隐约的存在,也是某些公众号或者存在于某些翻译公司官网的某个模块,更新着一些不痛不痒的或者过期的行业信息或者公司动态。有些模块还荒废了。 之所以会产生上面这样的想法或疑问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持续而稳定地在知识星球和翻译社群里输出分享#翻译动态 这个话题长达九个月的时间,这本身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有兴趣阅读中外网关于翻译行业的媒体、博客、杂志和各类相关资讯。后来,为了方便社群读者的需求,索性利用自己的  Twitter账号  创建了一个名为「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的列表,通过多日筛选,最终添加了175位自认为值得关注的翻译或语言类账号。 2018年9月6日这天,我在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了「 翻译动态 」这个公众号,像是很多习惯了博客媒介的博主一样,公众号复杂的文本编辑器、严格的每日推送定额,内容只能在微信生态内流转、不支持外链、以及推送后无法做大规模的更改和更新,种种这些反人性、反互联网自由和共享精神的设计,几乎可以立马浇灭你刚刚燃起的写作热情。所以即便创建了账号之后,我也没有太大的创作欲望,而是转载了几篇以前写过的有关翻译的旧文。2020年1月5日在发完一篇#翻译动态  主题文章 后,我基本再也没有更新了。 公众号完全处于荒废的状态,虽然它已经积累了近两千的关注者。2018年9月之后,我一共写了24篇文章,但几乎每一篇最后都选择发在了自己的 个人博客 里——一个只有屈指可数的订阅者的 WordPress 博客,每年甚至需要花费一笔钱去给域名和服务器续费。公众号的桎梏感,如果没有体验过自由的博客,可能很难理解这种感受。这几年,我曾亲眼目睹过好几位翻译行业的前辈博主(既有行业大牛,也有图书译者,还有翻译软件开发者),在开通了公众号之后又将其抛弃最终折回自己的博客自留地的案例。 我也曾发过一条朋友圈:「有同学在翻译群里问...

五条人的风景

这个夏天,我彻底地爱上了五条人。 我丢弃了网易云音乐、沉迷于Spotify、流连于他们每一个MV,津津有味地翻着看每一篇关于他们的报道,并且乐此不疲地向身边和网络上的朋友安利这两个奇怪而有趣的家伙。 我不记得上一次对一个歌手或者一个乐队这样着迷是什么时候,我甚至不是一个对娱乐非常感冒的人。但这一次,犹如恋爱般地,我坠入了他们有着咸咸味道的音乐大海里。 知乎有关于“如果看待张亚东疑似给五条人低分”的问题,讨论不乏批评这条“野路子”乐队“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支撑”,批判他们的音乐技巧老套普通。 我和另一半打趣说,再好的音乐再好的曲子再好的演唱技巧(比如我会想到迪玛希),如果没有具有灵魂的歌词支撑,就好比街上养眼的花瓶美女,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另一半反驳我,照你这样讲,所有的钢琴曲,都没有灵魂,贝多芬巴赫莫扎特全部都是徒有其表。我说,那当然不,他们的音乐都有主题的。歌词并非唯一的灵魂。 当然,作为一支十年前就获得过华语传媒音乐大奖 “最佳民谣艺人”、《南方周末》“年度音乐奖”、华语金曲奖最佳组合奖等奖项的乐队,网络上也从来不乏对于五条人的褒奖,比如摩登天空的艺术总监张晓舟写的这篇《民谣走鬼五条人》: “五条人并不缺少浪漫的细胞,每张专辑都有一首朗朗上口的国语优美金曲,《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足以掀起全场合唱,而《鲜花在岸上开》甚至可以让周璇或李香兰去唱。但通过尽力掐死文艺腔调,五条人始终保持了木刻般线条粗硬的刀功,从而塑造出道山靓仔和阿良仔活灵活现的县城小青年形象。 无论如何,人是五条人的歌中最好的风景,无所谓狗屎无所谓美丽,他们就是这样,我们甚至没必要用现实主义来说明五条人,只能说他们能用少量的艺术,甚至是最低限度的艺术,就像用几颗铁钉,把现实生活的棺材板狠狠撬开,让人活灵活现地爬出来。 民谣很容易要么把自己扮成扁担姑娘,要么从扁担姑娘那儿买一箩筐果蔬,然后扔进轰鸣的乡愁榨汁机;要么就是开着车做凯鲁亚克状重返66号公路,但五条人操起菜刀冲出来要砍你的轮胎,警告你这是广汕公路,警告你收起浪漫主义的假车牌。 五条人还是把被这个暴戾的时代抢走的温情和诗意,以古惑仔的架势,重新还给了我们。与其说这是中国民谣的里程碑,还不如说是一颗小小的绊脚石—瞧,时代的独眼巨人轰然倒下。” 不管是形象塑造,还是现实主义,亦或是时代的温情和诗意,五条人给我的惊喜和震撼,以及他们之于海丰甚至当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