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作为译者的博主

在今天写一篇关于博客的文章,好像已经是一件非常过时的事情。从零几年博客在中国的流行,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这中间的十几年,更短平快更刺激的微博客、图片、视频社交兴起,博客显然早已式微,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中国。   今天为什么要写博客?我想了想,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相比于上面提到的微博、图片、视频社交,开放的博客依然是更接近互联网最初形态的一种形式;第二,相比于更短的微博或者朋友圈,博客更锻炼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三,当身边的人沉迷于更热闹的场域时,去一个没什么人关注的平台写写东西,你会觉得更加地自由自在(当写作被流量裹挟时,其实很难有感而发);第四,当你选择了独立的博客平台,你就再也不必忍受审核或删帖的侮辱。   从零八年春天开始在新浪写,到后来转移到WordPress,从今年年初用Gridea+GitHub Pages搭建翻译动态( f anyi.news )官网,到夏天又不得不将官网转移到Typlog。说起来,我也是一个“老”blogger呢,虽然众所周知,零八年明明已经踩着博客时代的尾巴了。   写博客对于我自己来说,自在玩耍的成分居多,不过在玩耍了这一众博客平台之后,确实有了一些切身的体验,好的,坏的,优势,劣势,等等等等。前一阵我和朋友说,我要好好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这些平台的使用感受,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我将从各个平台的易用性、自由度、扩展性、是否付费等方面,做一些个人的分享,分享完全基于私人化的体验,包括观点,所以一定会有偏见,甚至错误,在此也欢迎各位读者不吝指出。   新浪博客   今天的抖音或者今天的微博有多火热,曾经的新浪博客就有多流行。那是属于意见领袖的风光时代,只是好景不长。新浪博客从零八年玩到一八年,最后为什么离开呢,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博客平台的人气不行了(尽管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而是因为平台开始长草了,而且荒草丛生。各种弹窗,各种广告,维护需要的精力越来越多。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博文无法通过发布审核,包括一些许多年前发布过的博文,有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它们莫名的消失。   那样颓败的景象,大约和今天的豆瓣平台相差无几。我一度有过把博客平台从新浪迁到豆瓣的想法,但在遭遇几次删帖和警告之后,便放弃了这种幼稚的想法。今天在豆瓣发一篇日志...

翻译无法被取代的十个领域

“译·世界”公众号最近分享了一篇炒剩饭的《 BBC预测300余种职业前景,翻译的机器取代率是… 》。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 Will a robot take your job? ”,于2015年9月11日发表在BBC的网站上。研究者是来自牛津大学的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该研究最初基于美国 O * NET就业数据库 的详细工作数据进行,对英国工作的分析是根据英国统计局的工作分类将调查结果调整到英国的相应职业,美国的一些职业在数据处理的时候被合并了。平均工资使用中位数。数据不包含军队职业和政客。 其中,作为文字工作者的翻译,被取代的概率为32.7%(BBC 设计了一个很棒的 交互页面 ,输入职业,即可看到被替代率、从业者数量、工资等相关数据)。 无独有偶,昨天 Slator 也发表了一篇由其高级研究员  Anna Wyndham  撰写的“ 10 Areas Where Translators Are (and Will Remain) Essential Experts in the Loop ”,列举了翻译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十个领域。他们分别是: 作为决策者的翻译(如字幕译者) 作为创作者的翻译(如创译者) 作为世界格局改变者的翻译(如外交/政治译者) 作为咨询和测试者的翻译(如LSP内部本地化测试和校对) 司法领域的翻译(如法律文书译者) 作为数据源的翻译(他们是平行文本的生产者) 作为术语学家的翻译(他们决定术语如何翻译以及翻译与否) 文学翻译(过去被低估的文学翻译近年来日趋火热,布克国际奖甚至拿出5万英镑给作者和译者平分) 机器翻译闭环中的翻译(他们改善和评估机器译文) 作为研究者的翻译(MT出现之后,研究者与译者工作更加密切)

2021年仍然在更新的译者博客

我曾在《 一个迟到两年的翻译计划 》中这样说过: 「有同学在翻译群里问哪里找翻译客户,突然发现这个行业国内和国外的区别。看多了自由译员的博客和行业网站,发现国内的译员都会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做推广,而国外几乎所有的翻译博客/网站都会告诉你要有一个个人站点/Brand。这似乎也从侧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网络形态。」而拥有一个独立博客,那种感觉就好比在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里拥有了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岛屿。 这大概也是我在2019年发过的一条朋友圈。两三年过去的今天,闲来得空,为了丰富「 翻译动态 」的 资源页面 ,又专门花了半天时间,搜索和整理了近一年来仍然在更新的译者博客,收录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收录的整体原则如下: 只收集个人译者,不收集翻译公司/组织(即使他们的网站有blog板块); 不收集微博账号,不收集微信公众号(个人不喜欢封闭的平台); 国内的译者因为有很多活跃在豆瓣,所以收录豆瓣页面(我很喜欢豆瓣) 国外的译者大多活跃在 Twitter 上,可关注我制作的这个翻译账号 List(有200+位译者); 近一年来未更新的博客不做收录,收录的整体原则:私人、有趣、有用; 以下列表不区分行业(但主题仍然是翻译或语言),排名亦不分先后; 如果你想要追踪这些译者的更新,建议使用 Inoreader 或 Feedly 进行 RSS 订阅(豆瓣主页同样支持 RSS 订阅)。如果你想提交自己的或者推荐其他译者的博客或主页,请邮件我,让我们一起丰富这个列表。 国内译者: Xu Lihang CodeSlator 李长栓 活龙活现 刘宇昆 陆大鹏 钱佳楠 葭苇 秦三澍 陈英 柳向阳 胡桑 刘冉 陶泽慧 陈正宇 鲁冬旭 远子 钟娜 闾佳 耿辉 陈少芸 Nansey 李继宏 李雪顺 高大玉 何雨珈 冬惊 郑远涛 何帆 南桥 张岱鄂 That Interpreter TRANSYWANG 国外译者: Riccardo Schiaffino Mox Translator Fun Translation Tribulations Musings from an overworked translator Translation Times A Smart Translator's Reunio...

台裔美籍女生抗议推文中的台湾语言政治

台裔美籍千禧一代女生   @Catie Lilly   在 Twitter  撰文 ,记录其在台湾北部带着外国口音说 台语 时经历过的尴尬时刻,及其为什么认为 “ 中华民国 ” 是一个剥夺人民母语的殖民 “ 国家 ” 。 她在推文中写道,北方的人对我磕碰的台语显然没有对其国语有耐心。她一开始磕碰,他们就会立马切换到国语,最后还是对其国语有外国口音感到极其失望。这个时候,她不得不为其讲台语找借口说 " 我还在练习,而且我有在上课,我很喜欢说台语 " , " 我最近和一个美国朋友在一起,他只会说英语和台语 " (这是她在美国长大的社区,当然台湾不存在这样的群体)。 她提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时刻。 比如在出租车上: 出租车司机: " 我们在学校说台语被罚款了。 " 博主: " 当台湾还是一个威权社会时吗? " 司机: " 别这么说。那个词很难听。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说台语,我们一开始不听,所以他们用罚款来传达指令。你懂的,社会需要一种单一语言来实现统一。 " 博主: " 但那是你的母语。 " 司机: " 是的。但现在我已经说不好了,你说那个时期是专制的,我觉得这太苛刻了。 " 另一个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司机: " 你在跟我讲台语? " 博主: " 是的,可以吗? " 司机: " 台语是一种听起来很难听的语言。 " 博主: " 你是说我的口音听起来很难听吗? " 司机: " 是的,但这种语言听起来也不好听。学校也是这么教育的。 " 在新台北的一家乡村咖啡店: 店主们: " 我们在学校说台语被罚款了。 " 博主: " 我父母也被罚了。 " 店主们: " 那你们怎么学的? " 博主: " 我们在美国的家里说。 " 店主们: "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学校会有台语课,你知道,社会在变化。 " 在一个酒吧: 博主: " 我的朋友只会说台语和英语,不会说国语。 " 年轻的酒保: " 我从不知道有这种人存...

某个春天晚上

在小区楼下的路边摊买一碗蛋炒面,八块钱。 炒面的是一个女人,有一点胖,我猜不出她的年纪,这样的女人,十几岁的你可能见过,三十几岁的你可能也见过。她的外表和她的年纪显得格格不入。 这是南方春天四月的某个晚上,春风沉醉,夜色微凉,街上有人穿裙子,也有人穿薄薄的袄,女人穿了粉色 T 恤,夜风吹乱了她的头发,无精打采地趴在了她那有些汗珠的额头上。她仿佛在用力地支撑着一张涨红的脸。 扫码付款,前面还有三个中年男人在 “ 排队 ” ,他们站成一排,戴着黄色的安全帽,衣服上满是泥和灰,大概是附近刚下工的民工。男人们痴痴地看着,不知道是在看她炒饭,还是在看她。我在他们背后默默地等。我不赶时间。 想起下雨的昨晚,或者某个下雨的晚上,去另一家室内的小餐馆吃饭,也曾来回路过这里,她的摊位就摆在那显眼的路口处。当然这可能也是我的臆想,毕竟谁会去留意一个街边炒饭的女人。 但摊位上只有这么一个女人,她的炒饭功夫甚至算不上成熟,掂锅的动作显得迟钝而吃力,毕竟那口锅太沉了,锅底看起来也厚,锅柄快赶上一个人的手腕。虽然说是掂锅,锅底却在不争气地和煤气灶彼此摩擦,一部分炒饭洒落在灶台上,灶台显得杂乱无章。她视而不见,又或者她根本没有空隙。 最后终于炒好了我的那一份,我和她说 “ 谢谢 ” ,她说 “ 不客气,慢走 ” ,语气里透露出轻松愉快,毕竟我是此刻的最后一位顾客。 这是我第一次来她的摊位,之前喜欢去另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那里,小伙子炒饭炒面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你感觉他不是在做一份辛苦的工作,而是在耍一场精彩的把戏。也常常有一个女孩给他帮忙,不知道是他的女朋友还是妻子,虽然他看起来根本不需要帮忙。 最近我再也没有看到那个小伙子。 大约是两周之前的某个上午,我曾见过一群穿制服的人,个个手持盾牌和警棍,街边停着闪着灯的警车。虽然我自始至终没有见到属于冲突的另一方,但街边有几个摊位的餐车在慌乱中收拾。更多的是默默围观的路人。 接下来的一些夜晚,整条街道显得异常地空旷。那些炒饭的,卖烧烤的,贴手机膜的,卖煎饺的,倒卖玩具和袜子的人们,像是达成了某种共识,几乎在一夜之间绝迹。 这是从北京回南方的第四个春天。我喜欢武汉,我也喜欢武汉的夜晚,比起美食荒漠的那些城市,这个城市所有的路边摊让人觉得幸福而安慰,像那路边的树,像这春天夜里的风,是充满人间烟火的浪漫。 但今年的...

欧美“休战”事件:一场身份政治与诗歌翻译的论战

风波背景:《 因种族指责,荷兰诗人婉拒美国黑人作品翻译任务 》 诗人   Amanda Gorman   曾以呼吁美国国内的团结而扬名,但在欧洲翻译她的作品的工作却引发了分裂性的辩论。 " 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搁置分歧, " 在 1 月份拜登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这位 23 岁的女孩在其标志性的表演中如此 朗诵 。 但在欧洲,那首诗 " The Hill We Climb " 的翻译使人们的分歧已经日趋尖锐。 风波最早从荷兰 掀起 ,当时,活动家兼记者   Janice Deul   说(参见 Deul 发表于荷兰《人民报》 de Volkskrant 上的 评论文章 ),让   Marieke Lucas Rijneveld —— 一个拥有白人皮肤的诗人 —— 来从事这项翻译工作是 " 不可思议的 " ( incomprehensible )。 译者 Rijneveld 对这一骚动 " 感到震惊 " ( shocked as the uproar ),于是退出了翻译项目,出版社   Meulenhoff   也表示 歉意 ,说它 " 错失了一个为一位年轻黑人女性提供讲台的巨大机会 " ( “missed an enormous opportunity to give a young black woman a podium )。 然而,这件事在 Gorman 的西班牙语翻译   Nuria Barrios   那里闹得也很不愉快, Barrios 说, Deul 的胜利是 " 灾难性的 " ( catastrophic )。 " 这是身份主义政治对创作自由的胜利( It is the victory of identity politics over creative freedom ), " 译者 Barrios 于 3 月 11 日在西班牙国家报《 El Pais 》上 写道 。 几周后, Barrios  分享 了一篇《 纽约时报 》书刊栏目上关于这场欧洲辩论的 文章 ,大声疾呼地问,这是否是 " 身份政治和翻译论战的最后一搏 " ( last gasp ...

译界人士对《休战》事件及机器翻译发表看法

因评论乌拉圭作家 马里奥 · 贝内德蒂 的长篇小说《 休战 》 译者 “ 机翻痕迹太重 ” ,一名豆瓣 用户 致歉 并引发了一系列广泛的 舆论关注 。 近日,针对该翻译事件以及事件中涉及的 机器翻译 问题,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 译者编程入门指南 》作者 韩林涛 老师、青年翻译家 陈以侃 老师、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副教授 何文忠 博士、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翻译学博士 刘和平 老师、书评、影评人 南桥 老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宗成庆 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 王华树 老师纷纷发表了评论。 南桥老师在其发表于澎湃网的《 机翻什么时候不是侮辱? 》一文中表示: “ 此次论争中暴露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对机器翻译的态度。为什么译者会对 “ 机翻 ” 反感?为什么逐字逐句人肉翻译才是人间正道?据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为内核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此革命浪潮中,人和机器如何相互促进?机器会代替人吗? ” 韩林涛老师在其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会误解机器翻译? 》一文中对事件进行了定性: “ 此事因各方对机器翻译的误解而起,兴于网民对学术权力滥用和行政决策不公的挞伐,终将引发我们对文学翻译、翻译教育、翻译研究和机器翻译关系的再思考。 ” 并表示 “ 整件事情反映出的人文社科圈子对机器翻译的无知却那么的令人咋舌 ” ,同时,对机器翻译技术、教育教学、文学翻译、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译者素养等话题提出了一连串 26 问。 刘和平老师在其公众号《 谁该背锅?非翻译软件,非学术,非行政 …… 》一文中发表评论:第一,当事人因年轻出现 “ 冒失 ” 行为,但发表意见本身并没有错误,这是事实。第二,判断译本 “ 有机器翻译痕迹 ” 并非当事人对 “ 机器翻译 ” 本身有误解。第三,涉事人的 “ 评论 ” 属于个人行为,不应通过渠道将相关老师牵涉在内,更不应该对其所在学校进行 “ 攻击 ” (学校微博出现 + 千条留言)。第四,在 AI 时代和后疫情时期,拥抱技术是必然,大势所趋。 《 羊城晚报 》专访王华树老师《 机器翻译将要取代人工翻译? 》一文中,王华树表示,机器翻译为人工翻译背了很多黑锅。他同时对机器翻译在当下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应用、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共生关系、机器翻译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宗成庆老师...

一句机翻差评引发的腥风血雨

事件起因于 3 月 16 日某校研一学生 高晗 给一本乌拉圭小说《 休战 》打了两星,并评论说 “ 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 Benedett 的作品 ” 。 曾在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西班牙艺术史系读硕士的译者韩烨( haize )在此评论下为自己做了辩白,高晗也客气地回复了她。事情至此,完全在正常状态。不料一个网名为   anito anago   自称是译者韩烨好友的豆瓣网友通过高晗的主页简介找到其就读的学校并向校方进行了措辞严厉的 举报 (网传 anito anago 认识该校某老师,但 anito anago 在 3 月 29 日发表的《 关于 < 休战 > 争执的致歉声明 》一文中表示 “ 此前的公开声明中所谓 “ 因缘际会有联系 ' 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事务性往来 '" )。 3 月 27 日,高晗发 “ 致歉声明 ” ,声称自己受到了 “ 批评教育 ” , “ 并向韩烨女士及作家出版社道歉 ” 。 随后,风向骤转,很多网友认为是译者或出版方动用了手段,使学校向高晗施压,迫使她道歉。于是自行发起 “ 一星运动 ” ,至 3 月 27 日晚,《休战》由高晗写短评时的 9.3 高分,跌至 7.5 ,谴责之声迭起。 3 月 29 日, anito anago 发文《 关 于 < 休战 > 争执的致歉声明 》: “ 写邮件去陈述此事,确有考虑不周之处,对所涉及的诸方都不够负责,没有尊重译者和发言者的意愿。这一做法构成了客观事实上的举报,行为越界。为此我深感懊悔和歉意,坦承这件事的责任全然在自己。对于因这几日以来的个人不当言行,给译者、编辑、出版社和发言者高晗同学带来的困惑,以及豆瓣语境的不良影响真诚致歉。 ” 截至小编发稿前( 3 月 30 日),豆瓣《休战》图书 条目 已关闭评分和评论功能(豆瓣读书 相关说明 ),但韩烨的另一本书《 对话博尔赫斯 》遭到了 “ 一星运动 ” 的 清洗 ,《观察者网》于今日对该事件进行了跟进 报道 。 目前,举报者 anito anago 已被网友 “ 人肉 ” ,其个人信息均已泄露,包括其供职的单位中山大学的官方微博也遭到网友 洗版 。而高晗所就读的北京语言大学的官方微博同样遭到了网友 围攻 。

当 CATTI 官方开始“恰烂钱”

" 急寻 200 人学口语、急寻 200 人学翻译、急寻 200 人学雅思 " ,不明真相的群众还以为某个作案团体遭到了全网通缉。 如果要评翻译圈最恶心的广告,大概没有第二条能够望其项背。小到素人,大到官号,无一幸免(温馨提示:微信搜一搜关键词 “ 急寻 200 人 ” )。这官号中的佼佼者便是 CATTI 官方账号:比如 “CATTI 中心 ”2 月 23 日的 头条推送 ,再比如 “CATTI 译路通 ”2 月 24 日的 头条推送 。 然而,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3 月 2 日晚, “CATTI 中心 ” 账号竟然卖起了面膜。就是这篇题为 “ 90 后女翻译出名了!她把这种鲜花当面膜敷,皮肤白嫩的让女孩都羡慕! ” 的头条推送,除了题目中的 “ 翻译 ” 二字,你即便翻遍全文却再也翻不出第二个 “ 翻译 ” 关键词,产品是不是三无产品小编不知道,但这样下三滥的文章,已经不仅仅是标题党了,而根本就是在借着 CATTI 官方的平台 “ 招摇撞骗 ” 。 纵观 CATTI 这两个官方账号,已然充满了各种烂七八糟的垃圾广告和推广。官方 开淘宝卖 教材 ,小编能够理解,但是 2 月 24 日这样的 互联网课程广告 、 2 月 25 日这样的 线上兼职广告 、 3 月 1 日这样的 App 推广广告 、 公务员招聘广告 、 3 月 2 日这样的 招聘广告 、 12 月 9 日这样的 培训广告 (已删除)、 1 月 13 日这样的 兼职广告 (已删除),又究竟是为哪般?(广告和推广实在太多,不胜枚举,包括微博认证的账号 @CATTI   和 @ CATTI 译路通 。小编强烈建议官方将这两个账号统一改名 “CATTI 广告平台 ” ,来者不拒,只要钱给够!) 但这样的吃相是不是太难看了? 可能是推送的广告实在太让人大跌眼镜,且颇有破罐子破摔愈演愈烈之势,以至于有翻译行业的同学禁不住怀疑这两个账号主体到底是不是官方的。为此,小编专门做了一番查证:据微信公众号公开信息显示,认证为 “CATTI 译路通 ” 的账号企业主体为 “ 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 ” (事业单位),认证为 “CATTI 中心 ” 的账号企业主体为 “ 开棣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企业)。 中国外文局 这个机构大家并不陌生,无需多言。但这个 “...